劉波
湖北房縣能源辦公室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就是農戶通過建沼氣池,利用人畜糞便、生活污水、農業廢棄物等入池發酵,產生沼氣、沼渣、沼液用于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從而形成農戶生活-沼氣發酵-生態農業的良性發展鏈條技術。
發酵原料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炊事、照明、儲糧、保鮮、孵化、發電等多項生活、生產用能。同時,沼氣發酵的殘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開展綜合利用,用于種植業和養殖業,如種稻、種果、種菜、浸種育苗、培養食用菌、飼喂畜禽、養魚等,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提高作物產量、品質及其防寒抗病能力等作用。
從目前的運行效果來看,沼氣生態農業技術使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緊密地結合起來,變革了農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實現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生產高效化、農村環境清潔化和農民生活文明化,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因此,在有些地方,農民稱沼氣池是“小康池”、“致富池”、“綠色小工廠”。建池的初始投資為1500~2000元,年效益通常在1800元左右,收入多的可以達到幾萬元。一般回收期為1~2年。
一、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法寶
1、發展沼氣能源,節約生活用能
沼氣是一種優質燃料,其熱值為2.14×10^4~2.77×10^4千焦/m3,與空氣混合燃燒時溫度可高達1200℃。由于沼氣灶的熱效率約是煤爐灶熱效率的3倍,因此每立方米沼氣相當于3.3千克原煤,可使65千克水從20℃煮沸,能使一盞沼氣燈(亮度相當于60瓦電燈)照明6個多小時。
在年平均氣溫較低的的地區,一個8m3的沼氣池常年運行,可產沼氣300~400m3,基本滿足一家4口事、照明的需要,年節約資金180元。
而在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地方,農村建起一口8m3的沼氣池,常年養4頭豬,就可解決4口之家的日常生活用能需要。按每戶每天燒柴7千克、照明0.5千瓦時電計算,使用沼氣后,一年下來,可節約生活用能開支600元左右。
據調查,沼氣戶消費的能源除沼氣和電外,消費的其他能源大大少于非沼氣戶。沼氣戶每年人均消費煤比非沼氣戶少66%左右,薪柴少58%,秸桿少87%左右。沼氣戶年人均用能量比非沼氣戶少50%以上。
2、增加飼料來源,改變傳統養殖方式,促進養殖增收增效
在循環模式系統中,人畜糞便經過厭氧發酵所產生的沼液是優質的飼料添加劑,可加快動物體內肝糖、肌糖的積存,減少發病率,提高飼料轉化率,提高畜禽質量,縮短出欄時間,從而增加沼氣戶的養殖效益。
以養殖為例:在溫度較低的地區,“豬-沼-菜”模式通過為豬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飼料添加劑,使豬育肥期由過去的10個縮短到4個月,料肉比由過去的5:1減少到3.5:1,每年可多出欄一批。豬舍上部還可以放籠養雞,冬季產蛋率提高20%左右。
在溫度較高的地方,利用沼肥種植飼料作物,為生豬生產提供豐富的基礎日糧;用沼液、沼渣喂豬,豬貪睡、長膘快,4個月就可以出欄。這樣的模式每頭豬純利都在80元以上,建池戶與沒有建沼氣池的農戶相比,戶均多養4~6頭豬,由此可增加純收入320~480元左右。據調查,沼氣戶人均豬肉產量比非沼氣戶高2.8倍多,人均牧業收入高近2.7倍。
3、提供優質沼肥,促進種植業增收
沼液和沼渣是優質、高效、無污染的有機肥料,可用于作基肥、追肥、葉面肥和浸種,起到提高作物產量、品質和抗病能力的作用。“畜-沼-菜(果)”模式生產的果、菜品質好、口感正、色澤佳、無污染,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由于沼肥、二氧化碳氣肥充足,使葉菜類可提高產量20%~30%,果菜類可提高產量10%~20%,而且年可收獲2~3茬,提高了復種指數。
以平均種植面積200m2計算,純利可在3500元左右。
農民建沼氣池后,能充分積聚農業廢棄物、生活污水和畜禽糞便,利用沼肥種果,不僅病蟲害少,果樹長勢強,果品糖分高,外觀和口感都好,而且增產25%左右。667m2的果園可以節約化肥、農藥約200元。
據調查,沼氣戶人均使用化肥比非沼氣戶少19%左右,使用農藥少10%左右,耕地產糧比非沼氣戶高38%,勞動力人均純收入比非沼氣戶高56%左右,沼氣戶人均各項總收入比非沼氣戶高1.2倍多。經營模式的農民深有體會地說:“種十畝田,不如建一個生態小家園”。
二、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符合農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1、沼氣能源利用,保護生態環境
沼氣的發酵原料來源于人畜糞便和農業廢棄物等,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的能源。氣溫較低的地方,沼氣池可年產沼氣300m3,節約的薪柴相當于0.20公頃薪碳林一年的生長量;氣溫較高的地方,沼氣池可年產沼氣450m3以上,節約的薪柴相當于0.35公頃薪炭林一年的生長量。
一口沼氣池便可保護一片青山。山區若有20%的農戶使用沼氣,則封山育林便有了保證。因此,推廣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是保護山區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手續,是益蔭子孫、澤及后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2、沼肥的利用,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每個6~10m3的沼氣池年可提供沼肥16~20m3。沼肥中富含作物生長所必須的氮、磷、鉀等元素,且病菌、蟲卵大部分被殺死,是理想的無公害肥料,具有無污染、高效、培肥地力的作用。
經實際測試,連續施用沼肥3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39%,全氮增加0.05%,土壤容重減少0.2克/cm3,孔隙度增加6.6%,土壤微生物活躍,保水抗旱性能提高。因此,沼肥可以顯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能力,做到種地養地,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正是憑借這些優點,沼氣生態農業技術使原來閑置的農戶庭院土地變成高效的商品生產基地,使低產田變成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保護地,使“四荒”治理同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因而成為農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有效手段。
三、沼氣生態農業技術帶動農民生活的文明進步
1、改變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實現農村生活用能高效化、清潔化
農民用上沼氣后,減少了上山砍柴、刈草之勞。日常炊事也不再受煙熏火燎之苦,降低了勞動強度,解放了婦女勞動力。同時,高效、清潔能源的使用,使農民從傳統的生活方式向健康、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轉變,有利于農村城鎮帶建設。沼氣用戶中廣泛流傳送這樣一套順口溜:“做飯不燒柴和炭,點燈不用油和電,煙熏火燎不再現,文明衛生真方便”。這充分反映了廣大農民對沼氣生態農業建設的美好贊譽。
2、優化農村生活環境質量,提高農民健康水平
人畜糞便、生活污水等直接流入沼氣池作為發酵原料,可以改變農村糞便、垃圾任意堆放的狀況,解決農村生活環境臟、亂、差的問題;而且可以消滅蚊蠅的孳生場地,減少有害病菌的傳播途徑,凈化環境;同時,使廢棄物達到無害化程度,避免對地下水源的污染。因此,沼氣生態農業技術對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提高農村居民健康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貢獻。
3、豐富農民精神生活,促進農村社會進步
沼氣生態農業技術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模式,安排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廣大農民通過沼氣生態農業技術的培訓、學習和實踐,學到了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提高了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致富意識增強,致富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農民克服舊的不良習慣,改善精神面貌,從而促進農村社會的安定團結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