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雪1,張帥1,代瑞熙2,徐偉平3
(1.遼寧省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沈陽110034;2.農業農村部大數據發展中心北京100125;3.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中國是玉米生產大國,玉米秸稈資源全球第一,但目前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依然處于起步階段,為充分利用好這一閑置的豐富資源,從政治、社會、經濟3個方面分析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意義。綜合來看,中國已經具備了發展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前提條件,且迫切需要推進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來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在探討未來中國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潛力的基礎上,認為中國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可用數量不斷增多,利用方式也會更加現代化,且實際利用數量也會不斷提升,目前中國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存在的障礙需從農戶、產業、政府3個層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應加強政府政策補貼,加快技術研發,并加大對農戶的技術培訓和宣傳教育力度。
0引言
玉米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生產作物,由于其高產、經濟效益較好、工業用途廣泛等,農戶對其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種植積極性。自2013年以來,我國玉米的播種面積常年保持在4000萬h㎡以上的水平,2022年達到4133萬h㎡以上,年產量自2015年后常年保持在2.6億t的水平,2022年更是達到了2.77億t的歷史最高水平。玉米在我國有著廣闊的種植面積和極高的產量,玉米秸稈這一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資源也極為豐富,但是對這一副產物的利用卻始終未能得到較高的重視,農戶出于成本、技術等方面的考慮,一般對于秸稈的處理主要當作燃料焚燒或者作為原始加工材料出售,這種簡單的處理方式不僅會導致環境污染問題,而且未能挖掘出玉米秸稈的潛在價值,限制了農戶的增收渠道。在國家不斷強調農業綠色發展以及農戶增收的當下,如何將玉米秸稈進行綠色減損綜合利用、充分實現副產物的價值潛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且對于玉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綠色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以及農戶收入的增高都有著重要意義。
1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意義
1.1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政治意義
從國家政策層面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經濟發展的首要追求目標也逐漸從數量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具體到農業產業,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并明確提出要“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按規定享受相關財稅政策”。之后,每年的一號文件都將農業綠色發展作為重點內容進行闡述,自此,農業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考慮農產品的穩定供給之外,也需要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考慮框架。不過在之前的政策文件和實際操作上,關注重點多是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耕地修復、退耕還林還草等領域,對于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關注度較低,主要是集中在秸稈還田工程上,雖然秸稈還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空氣污染,并且提高了土壤肥力,但也帶來了更高的生產成本,以及病原體和病蟲害的風險,導致目前社會中對秸稈還田有一定的議論[1]。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突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說明了向綠色減損、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迫切性,在“三農”工作領域,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建立健全秸稈、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收集利用處理體系。玉米秸稈的綠色減損綜合利用不僅符合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也對應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有助于農戶增收和美麗鄉村建設,更是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題中之義。
1.2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社會意義
玉米秸稈作為玉米種植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副產品,用則利,不用則害。在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改進方面,傳統的農耕社會,玉米秸稈是我國農村地區主要的生產和生活物質,在養殖、取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更高效率的工業化產品出現,玉米秸稈的作用逐漸被更加專業的飼料、煤炭等產品替代,尤其是在建設新農村的背景下,玉米秸稈的亂堆亂放也是重點治理的問題[2],如此一來,農戶生產生活不僅需要付出額外成本,同時對于秸稈的治理也要付出相應成本。玉米秸稈的綜合有效利用,不僅可以降低農戶的生產生活成本,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向著整潔、節能的方向積極轉變。另外,在能源節約方面,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綠色環保已經是全人類的共同話題,玉米秸稈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可以直接節約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并且通過秸稈還田、秸稈飼料化等方式減少了化肥、飼料等生產資料的投入,從而間接減少了化工行業對化石能源的需求[3]。除此之外,玉米秸稈的有效利用,還能夠有效解決秸稈焚燒問題,近年來我國糧食行業連續豐收,秸稈產量居高不下,為了降低成本、搶占農時,盡管國家三令五申地禁止,依然有不少農戶采取就地焚燒的方式處理秸稈,不僅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而且還帶來了火災等諸多隱患,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損失。深究其原因,除了成本問題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除了秸稈還田這一農戶接受程度不高的處理方式之外,還未能給玉米秸稈帶來更好的出路,推動玉米秸稈的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為農戶帶來更低成本、更多選擇的秸稈處理方式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渠道,同時也是實現我國低碳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
1.3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經濟意義
一般而言,秸稈主要有5個用途,分別為燃料、飼料、肥料、工業原料、食用菌基料,簡稱“五料”[4],雖然近年來秸稈作為建筑材料的用途逐漸興起,有人將秸稈作為建筑材料的用途單列,但是嚴格意義上可以將其并入工業原料。從5個用途中可以看出,秸稈的綠色高效利用是玉米種植業和飼料行業、養殖行業、工業行業等行業連接的重要樞紐,對秸稈這一副產品的有效利用提高了玉米生產過程中光合作用產物的綜合利用效率,也通過提供原材料的方式推動其他行業發展,進而促進玉米全產業鏈完善和鄉村地區產業體系構建,帶動農戶增收。以食用菌基料為例,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使玉米秸稈得以有效利用,玉米種植戶可以通過出售秸稈獲得直接收益,另外通過種養結合等方式,玉米種植戶也可以參與到食用菌生產等產業之中[5],拓寬自身的收入渠道,隨著食用菌產業的進一步壯大發展,還會帶來更好的市場環境和更多的就業機會,進而更有力地帶動農戶增收,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如果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形成一個多用途的產業化體系,就可以構建出我國玉米秸稈高效利用的循環農業體系,形成以玉米秸稈這一資源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形成集聚效用,為當地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和區域經濟的增長提供重要驅動力。
綜上所述,玉米秸稈的綜合有效利用在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在綠色發展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原先粗放式的生產方式以及對副產品的浪費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社會的發展要求,推動玉米秸稈的綜合有效利用,不僅在于其在多方面存在的效益潛力,更是因為這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整體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必由之路。
2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潛力
玉米秸稈綜合利用作為利國利民的好事,在我國大力推廣已然是勢在必行,但是就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玉米秸稈綜合利用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加快該行業發展,盡快補齊短板,就必須對這一行業的未來發展潛力進行科學研判。因此,本研究對我國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在未來一階段的發展潛力進行分析,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2.1玉米秸稈可利用資源不斷增多
雖然我國秸稈綜合利用效率整體水平不高,但玉米秸稈資源數量穩居世界第一,并且從發展潛力來看,我國玉米秸稈數量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目前測算玉米秸稈數量的方法多種多樣,主流的計算方法主要有3種,分別為草谷比法、副產品比重法以及收獲指數法[6],計算方式雖然不同,但計算邏輯都是以統計年鑒中主產物的生產量結合秸稈和主產物的比重,進而計算出秸稈的數量。因此,對于玉米秸稈的總產量,主要影響因素為玉米的播種面積、單產以及主產物和秸稈的比重。
以草谷比法為例,目前學術界對于玉米草谷比的計算已經有諸多成果可以參考,比較公認的草谷比數值為0.837,即生產1kg玉米,可以對應產出0.83kg的玉米秸稈,這一數值相對穩定,因此可以認為影響秸稈產量的重點在于玉米播種面積以及單產。2015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達到歷史最高,突破4500萬h㎡,后來因為補貼政策改革,玉米播種面積逐步下滑至2020年的4126萬h㎡,而由于玉米作為糧食作物中經濟效益最高的品種,在市場機制下,近年來玉米價格不斷走高,農戶也因此對玉米保持了較高的種植積極性,2022年玉米播種面積已經恢復到4307萬h㎡,且在未來幾年國家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將玉米作為重點作物之一的背景下,我國玉米播種面積預計還將有小幅度回暖。在單產水平上,2022年我國玉米單產水平達到6.4t/h㎡,較2021年增加1.5%,并且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玉米單產水平僅有其六成左右,在未來科技的不斷加成下,我國玉米單產水平還將會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綜上,基于對草谷比、播種面積以及單產水平的綜合分析,我國玉米秸稈產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將有一個穩定的提升空間,這也為我國玉米秸稈的綜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
2.2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方式更加現代化
在玉米秸稈的5種主要利用方式中,目前主要的利用方式還是肥料利用,占全部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別為飼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和工業原料。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飼料以及燃料這兩種較為傳統的利用方式占比將會不斷下降,而肥料、食用菌基料以及工業原料的占比將提高;從具體的利用方式來看,玉米秸稈利用整體會不斷趨于現代化。這其中的底層邏輯在于農戶生產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動,進而引發對于秸稈需求的變動。在傳統農耕社會,秸稈雖然只是農業生產中的副產物,但是在當時生產生活資料匱乏的背景下,依然是農戶需要進行有效利用的資源,通過燃料以及飼料用途占據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燃料以及飼料的用途被工業社會所產出的更高效的產品所替代,農戶對于秸稈的需求量直線下滑,這也是現在農戶不愿意收獲秸稈的重要原因[8]。隨著工業社會的進步,秸稈原料的利用途徑不斷變多,工業上對于秸稈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同理,食用菌作為現在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之一,對于秸稈的需求量也將會不斷走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雖然肥料也是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中較為傳統的方式,但在國家對生態農業的大力推動下,秸稈還田這一政策還將持續推進,因此預計肥料的占比還將穩步增高。
從具體利用方式看,以燃料為例,原先農戶對于秸稈的利用僅僅是當作最原始的柴火進行使用,隨著秸稈碳化技術的不斷研發,秸稈可以加工成為可燃氣、生物炭、木醋液、焦油等產物,不僅大大提高了秸稈作為燃料的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秸稈應用的空間距離。同理,在秸稈造紙、秸稈飼料、秸稈肥料等研究領域,隨著專業技術的進一步突破,秸稈的具體應用技術也將會更加現代化。
2.3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數量不斷增多
隨著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不斷突破,秸稈實際利用數量不斷增多、利用效率不斷提升是可預見的。在原始社會,由于農戶對于秸稈燃料、飼料作用的依賴,秸稈的利用數量和利用比例都處于高位,隨著工業替代品的進入,秸稈的傳統作用喪失,而新型的綜合利用技術還未能成型,最終造成大量秸稈無人問津的局面。隨著新型技術的不斷問世以及農戶對于新型技術應用熟練度的提高,在國家政策推動下,秸稈又可以以工業原料、基料等身份重新進入市場,為農戶帶來收益,農戶作為秸稈能否回收利用的第一決策者,自然也會重新審視秸稈的作用,將其進行打包出售。
3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障礙
雖然推行玉米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有諸多裨益,且我國充足的秸稈資源數量也意味著具有秸稈綠色利用的需求和廣闊的市場基礎,但當前我國秸稈綠色綜合利用相關產業的發展還相當不完善,具體表現為利用數量少、利用方式單一、產業鏈附加價值低、農戶接受意愿弱等,本研究從農戶、企業、政府3個層面出發,分析我國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阻礙因素。
3.1農戶層面的障礙
從農戶的角度來看,造成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未能實現大面積推廣的阻礙因素最起碼來自于3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農戶傳統種植觀念的慣性,在傳統種植模式中,由于不具備專業的秸稈處理機械和技術,焚燒秸稈就成為玉米收獲環節之后的固定操作,目的在于搶占農時、殺死蟲卵病菌等,這是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農戶為了省時省力做出的自然選擇,時至今日,雖然已經具備了秸稈處理的技術和機械,但是作為最基本的生產決策單位,農戶還存在接受與否的問題,尤其是我國糧食主產省份多為經濟欠發達省份,農戶兼業現象普遍,大量農業勞動力外出導致農業生產勞動力短缺,也降低了農業收入在家庭收入的占比和重要性,農戶更加不具備更改種植模式的意愿,焚燒秸稈依然成為農戶在勞動力不足等約束下的自然選擇。
第二個方面是農戶技術掌握程度不足的問題。以目前最為普遍的秸稈還田為例,秸稈還田要想獲得理想結果,需要達到一定的操作標準,在秸稈粉碎度、翻土深度、土壤濕度、溫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在還田之后還需要施用一定量的氮肥進行腐化催熟,并及時進行灌溉,以減少根系間空隙,但是目前大部分農戶對于秸稈還田這一項技術一知半解,多數農戶僅能做到將秸稈粉碎還田,卻無法達到操作標準,后續的施肥灌溉環節更是無法配套,導致秸稈只是“留田”而未能“還田”[9],甚至未腐化催熟的秸稈還會加大土壤間隙,導致玉米扎根困難,對凍害等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下降,技術的掌握難度更加導致農戶對秸稈還田的抵制。
第三個方面是成本問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從農戶角度來看,影響技術能否應用到地頭的最直觀因素是成本收益。以秸稈還田為例,雖然政府不斷推動,并且也給予了一定補貼,但是并不能完全覆蓋秸稈還田的成本,且秸稈還田的收益更多體現在生態方面,而農戶的關注點并不在此,因此即使秸稈還田對整個社會有益,但并不能帶動農戶的積極性,只有將這一收益內化,讓農戶享受到生態改良帶來的實在利益,才是推動秸稈還田最有力的措施。
3.2產業層面的障礙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秸稈綜合利用最大的障礙是技術問題。目前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的途徑不斷豐富,但技術成熟度還遠遠不夠。秸稈加工產品的利潤空間取決于成本和銷售價格之間的差距,目前隨著國家對秸稈綜合利用的不斷推廣,秸稈收購成本近年來已經有所上漲,但是由于秸稈加工品的替代品較多,在銷售價格上不具備優勢,因此降低秸稈加工成本成為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爭奪利潤的主要陣地,受限于目前的技術壁壘,秸稈加工成本降低艱難,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導致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化進程舉步維艱。
除了經濟效益之外,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多樣化趨勢也要求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的基礎性、關鍵性技術需要加強,例如在秸稈燃料化過程中如何解決秸稈固化、碳化設備高耗能、低產量的問題。事實上,一些新興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技術目前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能實現大面積推廣,原因就在于相對應的機械設備還未研發成功,配套技術體系還未搭建完備。
另外,玉米秸稈的綜合利用除了就地還田外,大部分玉米秸稈都需要離田作業,涉及玉米秸稈的收儲運問題。目前國家雖然針對玉米這一糧食作物搭建起成熟的收儲運體系,但對于玉米秸稈還未有對應建設[10],這使得玉米秸稈的收儲運成本居高不下,產業發展基礎異常薄弱。
3.3政府層面的障礙
從政府層面來看,首先是如何采用合適的政策體系引導農戶、社會資本或者地方企業參與秸稈綜合利用。相當一部分的秸稈綜合利用收益是生態環境的外部性收益,是一項全體社會受益的公益事業,市場主體并不能從中真正獲取經濟收益,進而導致“市場失靈”的情況,這就需要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將這部分收益內部化。目前我國政府采取的行政手段可以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補貼性質,受限于財政壓力,補貼力度并不能完全覆蓋秸稈綜合利用的成本;第二種是懲罰性質,如使用強行管制手段禁止農戶焚燒秸稈,對于違反政策的,采用行政手段對當事人進行處罰,嚴重者還可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11],雖然這一辦法在禁燒秸稈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對秸稈回收利用并未起到激勵作用,導致形成“政府不讓燒、農戶不回收”的“兩頭堵”局面。
另外,我國秸稈綜合利用回收還存在標準體系建設滯后問題。秸稈綜合利用作為國家近幾年不斷推動的領域,整個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具體表現之一就是秸稈綜合利用的方式更加多樣化,秸稈加工產品層出不窮,但由于市場行為走在了前面,目前我國市面上關于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以及加工品質量和標準參差不齊,不同標準體系之下的技術無法相互有效銜接[12],嚴重拖累了整個秸稈加工行業的整體發展節奏,亟須由政府牽頭建立行業協會來制訂技術標準和生產規范,形成統一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體系,進而加快整個產業的發展速度。
4推動玉米秸稈回收利用的政策建議
4.1加大政府補貼力度
加大政府對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技術的補貼力度。農戶作為秸稈還田能否有效貫徹的第一決策者,其優先考慮的是自身成本收益,而從收益來看,整個社會確實享受到了農戶因為秸稈還田所帶來的生態效益,這也為農戶享受政府補貼提供了基礎的經濟學邏輯,即農戶是有權享受補貼的。目前我國政府對于農戶的補貼并不能覆蓋成本,多地政府采用罰款等手段限制農戶焚燒秸稈,一方面這違背了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另一方面也將成本轉嫁到了農戶身上,進一步壓縮了農戶的種糧收益,打擊了農戶的種糧積極性,不利于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行政手段可以作為補充,但不可將其作為主要手段。同時,在政府財政允許的情況下,應盡可能給予相關企業一定的免稅政策,加快秸稈收儲運體系的建設完善[13]。
4.2加快技術研發進度
充分發揮我國農業院校以及農業科研部門的優勢,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加快秸稈綜合利用研發技術,尤其是針對一些共性問題,要加大資金投入,提高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在研發過程中,要注重研發基礎的集成性和系統性,將秸稈綜合利用的應用作為重要工作,考慮以企業為橋梁,鏈接科研院所和實際應用市場,扶持打造一批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領軍龍頭企業,盡可能做到研發一批、推廣一批、應用一批。此外,針對目前我國秸稈綠色減損綜合利用已經有了一些相對成熟的技術的研發現狀,可在此基礎上將低成本作為研發重點,盡快將這一批技術投入市場。
4.3加強農戶宣傳力度
目前由于存在秸稈綜合利用農戶無法享受到直接的經濟收益這一現實情況,在推廣過程中要盡快解決這一痛點,宣傳思路可以確定為如何讓農戶意識到秸稈的變廢為寶,宣傳重點應在經濟價值[14],而不應只局限于秸稈回收利用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各級政府要充分宣傳引導,讓農戶意識到秸稈雖然是副產品但依然有其自身的經濟價值,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農戶的帶動性,調動農戶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要以政府為主導,調動企業和農戶,三方聯合,盡可能深入挖掘秸稈在當地的經濟價值,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建立長期有效的秸稈回收機制[15]。
4.4加大農戶培訓力度
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近些年來層出不窮,即使農戶有使用意愿,也并不一定具備使用能力,因此要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相關培訓工作,近期可以將秸稈還田技術培訓作為重點工作[16]。需要考慮到的是,秸稈還田作為一項相對復雜的技術,簡單的培訓工作并不一定能使農戶真正掌握該項技術,如果農戶使用了秸稈還田卻因操作不當造成來年損失,必然會打擊其積極性,因此應在還田后對農戶還田成果進行查驗,確保農戶切實掌握該項技術和技術應用到位。在秸稈還田培訓的基礎上,形成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體系,不斷提高農戶的技術豐富程度,增強農戶將秸稈變廢為寶的能力,提升農戶自身回收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天嬌,卓富彥,陳冉冉,等.秸稈還田對玉米病蟲草害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22,42(1):23-29.
[2]王志國.玉米秸稈利用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1(6):224.
[3]韓冬雪.遼寧省玉米秸稈資源量估算及能源化利用潛力評價[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8):9-11,15.
[4]張彬,杜妍,鐘曉麗,等.松遼平原玉米帶秸稈利用與生態環境問題研究[J].玉米科學,2020,28(6):182-186.
[5]李毓茜,王夢雨.秸稈栽培食用菌的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8):88-89,198.
[6]楊連玉,張國梁,趙穎彩,等.玉米秸稈利用途徑及其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綜合利用對策[J].飼料工業,2005(23):42-45.
[7]周腰華,潘榮光.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分析與評價[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40(4):116-121.
[8]周腰華,周洋,賴曉璐,等.玉米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模式研究[J].玉米科學,2019,27(6):186-190.
[9]畢洪文,王紅蕾,錢春榮,等.黑龍江省玉米秸稈綜合利用問題與對策研究[J].玉米科學,2017,25(5):112-115.
[10]李昕,郭麗華.河北省玉米秸稈離田利用現狀與發展建議[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5):145-148.
[11]楊軼囡,吳迪,劉文明,等.吉林省玉米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玉米科學,2016,24(2):171-174.
[12]邸佳穎,李干瓊,張永恩,等.中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與標準化技術研究及展望[J].農業展望,2022,18(12):73-78.
[13]崔寧波,姜興睿,巴雪真.東北地區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發展困境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1(5):90-92.
[14]趙靜.中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分析與對策[J].農業展望,2019(12):121-124.
[15]王如芳,張吉旺,董樹亭,等.我國玉米主產區秸稈資源利用現狀及其效果[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6):1504-1510.
[16]李萬祥.玉米秸稈還田常見問題及應對措施[J].致富天地,2011(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