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超
(作者單位:476000河南省商丘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沼氣,顧名思義就是沼澤濕地里的氣體,在下水道里、臭水溝里或者糞池里會冒出氣泡,如果將它點燃,這就是自然界里天然發生的沼氣。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沼氣是各種的有機物質在隔絕空氣,并且在適宜的溫度、PH值下,經過微生物發酵的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可燃性氣體。沼氣發酵又稱之為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是指將有機物質在水、溫度和厭氧的條件下,通過各種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形成二氧化碳等可燃性氣體的過程。沼氣的發酵系統以能源的生產為目標,最終實現綜合的運用。
沼氣和沼渣在農業生產領域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沼氣發酵所形成的各種有機物質經過凈化后可以形成一種高效的有機肥料,對促進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增收、建設新農村農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炊事照明
使用沼氣作為照明的燃料,可以減少家庭炊事所產生的煙霧,而且經過沼氣發酵技術來處理人或者動物的糞便可以殺菌滅蟲,改善衛生環境,提高農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的發展。
二、在種植業上的應用
1、糧食以及果蔬菜的儲存
沼氣當中的氧氣含量較少,可以作用于糧食的儲存,因為通過沼氣可以使儲存物的呼吸強度大大降低,使儲存的糧食可以達到保鮮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利用沼氣來儲存水果,經過調查,經過沼氣所儲存的水果更加鮮亮,并且含糖量更高。同時,沼氣還可以有效防止儲存空間內蟲菌的滋生。
2、用作農作物的肥料
沼液和沼渣是沼氣發酵所產之物,稱之為沼肥。沼液內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沼渣除了含有大量的營養元素之外,還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和防腐物質。此外,沼肥中還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多種微生物、霉等。所以,將沼氣發酵技術作用于農作物肥料上,不僅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而且還可以促進農作物的新陳代謝,提高經濟效益。
三、在大棚種植蔬菜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的生長發育,都離不開二氧化碳,經過二氧化碳,蔬菜才能滿足光合作用的需求,促進其健康生長。所以,適當的二氧化碳濃度可以促進蔬菜的光合作用,從而提高蔬菜的產量。在秋冬季節天氣溫度比較低的時候,在通風效果較低的大棚中,早晨時大棚內的大部分二氧化碳都被植物用作于光合作用了,因此大棚內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大大降低,使大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嚴重不足,對蔬菜的成長和質量都有有著不利的影響。所以,利用沼氣的燃燒為大棚提供二氧化碳的濃度不僅可以促進蔬菜的光合作用,而且在天氣溫度低時,沼氣的燃燒還可以提升大棚內的溫度,使大棚內的蔬菜可以健康成長,并且提高其種植效益。
四、防治病蟲害
人畜的糞便經過沼氣池的發酵,在產生沼氣的同時,也會產出沼液和沼渣,沼液和沼渣中的成分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抗菌素等許多活性物質,不僅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還可以增加農作物的抗病菌和抗蟲害的作用。
五、在養殖業上的作用
沼池發酵所產生的沼液和沼渣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對促進新陳代謝有著顯著的作用。經過研究表明,利用沼液作為拌料飼養家畜,不僅使家畜的抵抗力變強,而且還能增膘。
六、保護環境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和各種重工業也不斷發展,長期以往,這些工業重工業以及人為因素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人類過度的放牧、工業排放的污水流入河流、森林過度砍伐、以及不科學的開墾荒地等,已經導致地球沙漠化每年都在增加,自然災害頻發,環境日益惡劣等。而且過度的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同時,也對農業的環境造成了大量的破壞。由于對環境的大肆破壞,大自然已經無法自行恢復,只能依靠人類來抑制對環境的污染和大自然的破壞了。現在沼氣發酵技術的不斷推廣和利用,使沼氣發酵技術不僅利用于農作物和家畜的養殖和種植上,而且還能利用于農村的炊事照明上。農業上的運用可以減少花費和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業的污染。在農村炊事照明上的運用可以替代傳統的燃煤或者焚燒麥秸來供暖照明,使污染大大降低,同時還可以有效的處理廢水和治理大量的污染物。
七、沼氣發酵技術發展中需要注意之點
沼氣的發酵技術目前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也是較為成熟的發酵工藝,在進行發酵技術的研究當中需要安全、有效、合理的進行研究才能將沼氣發酵的有效作用應用于社會當中,給環境和人類帶來便利。沼氣的發酵操作容易,但是也需要復合微生物的作用,經過多個復合反應最終才能產生沼氣。因此,在菌種的選育和種類的齊全以及滿足微生物生長的空間條件上必須滿足它的科學性。只有合理和認真的對待沼氣的研究和開發創新,廢物才能得到有效的處理。
總之,農村發展沼氣池發酵技術,可以有效的利用于農業的有機廢物處理,助力于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沼氣是可再生能源,它不僅可以替代秸稈、薪柴等傳統的生物質能源,還可以代替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而且中國的農業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畢竟有限,不可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發展農村的農業經濟,不可以一味的以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和農業的環境作為代價。只有把沼氣發酵技術與環境保護、農產量增益、能源利用等結合起來,實現沼氣發酵技術實質上的運用,才能實現緩解國家資源匱乏、保護生態平衡的重大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