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國能壽光電廠獲悉,該廠生物質日摻燒量創新高,達到3.1噸。近年來,壽光市不斷提高秸稈燃料化、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率,將大棚蔬菜和糧食作物秸稈“變廢為寶”,推進產業良性循環,謀求農村發展、農業振興。
國能壽光電廠生物質摻燒項目于2023年12月正式投產,通過將秸稈破碎、干燥、粉碎等工序,制成生物質粉末,作為燃料摻燒至爐內,實現了秸稈的高效利用。同時,通過生物質摻燒,電廠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升,燃燒成本進一步降低,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經認定,該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每年可消納蔬菜廢棄物52萬噸。“我們將繼續深化生物質摻燒技術的應用,積極探索秸稈的多元化利用模式,助力地方實現生態和經濟‘雙贏’。”
除了把秸稈轉換成電能送到千家萬戶,壽光市還先后實驗推廣了“粉碎還田+深耕/旋耕”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秸稈肥料化利用率。紀臺鎮曹官村黨支部書記李延平就是該項工作的第一批實驗者。據他介紹,在政府引導下,他們先后創新試驗了三代秸稈粉碎機,有效實現了茄子秸稈還田利用。截至目前,該鎮茄子秸稈還田面積達2萬多畝,茄子大棚還田率達到90%以上。

以前,每到蔬菜換茬季,作物秸稈常常在村頭堆積,既污染環境,又影響村容。2017年以來,壽光市把秸稈還田納入了政府扶持的技術推廣項目,推進秸稈“變肥”。采用秸稈還田的科學方式,將作物收獲后的殘余物直接送還到農田土壤中,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和有機質。
在工作中,壽光市還積極圍繞秸稈飼料化利用,推廣秸稈微貯、青貯、揉絲等秸稈處理技術模式,推進秸稈“變肉”;圍繞秸稈原料化利用,將秸稈應用于人造板材生產,推進秸稈“變板”;圍繞秸稈基料化利用,把豐富的秸稈資源作為食用菌培養基料,推進秸稈“變菇”……聚焦秸稈產業化利用,壽光探索建立了可推廣、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機制,引領秸稈綜合利用提質增效。
秸稈利用出奇效。目前,壽光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讓“生態包袱”變成了“綠色財富”,從源頭上解決了秸稈露天焚燒問題,實現了給藍天減負,為百姓造福,助推鄉村振興更好更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