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收、秋收結束,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稈大量產生。為了減輕“負擔”,農民在地頭一把火把秸稈焚燒,污染環境。如何給秸稈找到“好歸宿”,不再成為夏收、秋收的“煩惱”,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一道必答題。近年來,河北鎮九甲村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新路徑,讓田間“包袱”變身為腰間“財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
麥熟一晌,搶收最忙。連日來,九甲村種植的小麥迎來收獲,全村上下搶收搶種搶農時,全力以赴迎戰“三夏”。一臺臺收割機穿梭于麥田深處,在豐收的畫卷上走筆如飛,當前該村麥收工作已進入尾聲,與之齊頭并進的,則是秸稈綜合利用的步伐——一方方麥田剛剛收割完畢,農民便自發的將小麥秸稈歸攏成線,通過三輪車離田運走。
“以前一到‘三夏’大忙,最頭疼的就是怎么處理小麥秸稈,一畝地好幾百斤,拋撒有火情隱患,堆著影響生產生活。現在農機開到地頭全部離田,直接加工成飼草原料。”九甲村黨支部書記原小鄧介紹,去年該村新建秸稈收儲中心,對周邊各村的麥田全部進行秸稈打捆離田,經加工后作為飼草原料用于本村發展的養殖企業。

談起自己的秸稈“生意經”,原小鄧興致勃勃。“秸稈打捆離田不收群眾一分錢,還要大量租用群眾的農機、貨車,群眾參與轉運還能掙錢,大家積極性都很高。”他表示,當前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正成為熱潮,小麥秸稈離田加工成飼料,不僅有效解決了全村的秸稈處理難題,減少了環境污染,還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讓秸稈成為農業、企業持續“共贏”的基石。
小小秸稈,全身是寶。河北鎮正以秸稈飼料化為主導方向,依托九甲村秸稈收儲中心充分挖掘秸稈潛在價值,千方百計解決秸稈收儲企業的實際困難,持續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增強秸稈產業化能力,穩定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化被動為主動,化“農業包袱”為“綠色財富”。 |